周德清在秋天月圆之夜,写下的一首小曲,说念出了游子挂家的愁苦
发布日期:2024-09-26 06:45    点击次数:80

周德清,元代体裁家,北宋词东说念主周邦彦的后代。

周德清工乐府,善音律。著有音韵学名著《华夏音韵》,为我国古代闻名的音韵学家。元代超卓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者。

周德清以布衣之士困窘毕生,一世游历,始终羁旅异域。在一个秋天月圆之夜,他挂家梦断,于是创作了底下这首散曲来表达羁旅之愁。

《朝皇帝·秋夜客怀》

周德清〔元代〕

蟾光,桂香,趁着风漂流。

砧声催动一天霜。

过雁声嘹亮。叫起离情,敲残愁况。

梦家山,身异乡。

夜凉,枕凉,不许愁东说念主强。

这首散曲的卤莽是:

蟾光下,桂花的香气趁着风四处漂流。砧杵捣衣声催动满天霜,途经的大雁叫声嘹亮。

这雁声,唤起了离情,敲残了心中愁况,使身处异乡的我,梦绕魂牵着家乡。

夜凉如水,枕凉如冰,这抛妻弃子的愁苦,不允许旅居在外者倔强逞强。

善用动词,善写动景,善于以动景烘托游子的离愁和挂家之情,是这首散曲诀别于其他很多同类作品的一大本性。

“蟾光,桂香,趁着风漂流”,这几句写秋夜。蟾光明媚,桂子飘香,夜风习习,秋意正凉。

“月”、“桂”,原来皆是静景,但用一个动词“趁”,顺手拉出“风”,便皆一齐“漂流”起来,变为动景了。

“风”是化静为动的枢纽。桂子的花香随风而飘向辽远,月下树木花卉的光影随风而摇曳无间。

前者“飘”,后者“荡”,二者交融起来,便给东说念主以漂流的动感。这种动感,恰是作者不安谧理的默示。

咱们不错想见,此时此刻,这位游子的挂家之情也仿佛跟着这漂流的蟾光和桂香而飘向了远方……

砧声催动一天霜”句表达我方由于愁情满腔而以为周围是一派苦楚的独到感受。

霜夜而闻砧声,纯真地形色出这位游子听砧声、见浓霜、念念亲东说念主、心悲凉的不眠之状。

“过雁声嘹亮, 叫起离情, 敲残愁况”,这三句写离情。秋夜的雁声显得分外嘹亮,它唤起了游子的离乡情,敲碎了游子的挂家心。

一个“敲”字,再辅以一个“残”字,极其形象地形色了诗东说念主听到雁声而心碎的千里痛之情。

雁声自鸣,本不敲东说念主,诗东说念主之是以以为敲在我方的心上,是由诗东说念主我方激烈的挂家之情外化感应而生。

挂家怜惜,只可求之于梦寐,即或居然成梦,也不外是假想之请托、但愿之变幻汉典,又况兼 “夜凉”“枕凉” 根蒂不眠无从成梦呢?

所谓 “梦家山” 本即是不践诺的意见,而“身异乡” 却是难以改革的践诺处境。

“夜凉” “枕凉” 连用两个“凉” 字既扣 “秋夜” 之主题,又围聚进展了游子客居异乡相配孤苦寂然和凄苦的心理。

这首曲写景主要写动景,蟾光桂香在随风漂流,砧声雁声冲突了秋夜的千里寂。

它们从视觉、听觉、感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,形色了秋夜月色磨蹭、桂花飘香的寂静而祥和的画面;营造了怀乡的氛围,为表达挂家情作念铺垫。

雁鸣不错敲打愁绪,“叫起”“敲残”把看不见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,纯真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。